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0日 温馨提示:发现不好的内容,立即联系删除!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2018年1月22日余华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个人资料大全欢迎查看~

  个人简介

  中文名 余华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960年4月3日

  主要成就 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杭州

  职业 作家

  代表作品 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活着、许三观卖x记、世事如烟

余华

  作家基本资料

  余华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x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x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阅读过的作品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金光大道》、还有《牛虻》、《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实际上像我真正有书可读的时候已经十八九岁了这是很可悲的。我读过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艾略特的传记他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古典的现代的名著几千部他已经全部读完了以后的时间他也不需要再读了。我到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我才刚开始“读”。那时候我们中国的文学杂志虽然都很差从文学质量上来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那时候还没有其他种类的杂志只要是杂志就是文学类的什么破杂志都能卖30多万份。后来我读到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给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那时候我马上就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我就买了大量的19世纪20世纪已经被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所以那几年我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读者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我写的跟他们不一样但我知道怎样去判断如何去把握叙述的过程。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

余华

  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惰了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也不见得就轻松、通俗。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写作时了解应该如何让读者去阅读这种心理或有意、或无意。

  任何时代都有不浮躁的读者。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不是参加派对不是社会关注的热闹。写作与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在大学学习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的大脑就像是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最后他这样说:“因此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他的原话是用来抵挡当时老师的批评在大学时他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现在重温他的看法时除了有趣之外也会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经受太多的反驳。

  2018年3月30日晚余华的《兄弟》被改编为话剧在日本上演。余华本人专程赴日和观众们一起观看了表演并在结束后面向观众一吐观后感言。

  人物创作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x记》。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然而他在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x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有2500多名文学艺术界代表及嘉宾与会共商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大计。第八次文代会有47个代表团、12个艺术门类的约1500名代表和港澳台嘉宾出席。第七次作代会有38个代表团、953名代表与会并特邀港澳台嘉宾及海外华侨华人作家嘉宾出席。

  作品特点

  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令文坛和读者震撼在评论家的密切关注下他很快成为了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余华的早期小说书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正如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

  余华说:“那时期的作品体现我欧冠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简单的说法就是常理认为不可能的在我的作品里是坚实的事实;而常理认为可能的在我那里无法出现。导致这种破坏的原因首先是对常理的怀疑。很多事实ijing表明常理并非像它自我标榜的那样总是真理在握。我感到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世界彬飞总在常理的推断之中。”

  余华认为: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

  在叙述态度上余华追求罗伯-格里耶的“零度状态写作”即“无我的叙述方式”。

  结构上余华采用时间结构小说他把物理时间转换为心理时间几个时间交错叙述把时间进行分裂、错位呈现出多重象征。

  余华的小说在形式和语言上做过大胆的试验与探索语言感觉与法国新小说相似。

  代表作品

  《活着》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据最新消息曾获意大利文学大奖——格林扎纳·卡佛奖、台湾《》十本好书奖由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活着》自1998年5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以来至7月底已发行约20万册。并且据首都各大书店介绍该书自上市以来脱销是常有的事。其实《活着》早在1993年11月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但1993至1998年该书发行量还不到一万册。同一本书为什么两次出版会遭遇不同的市场命运呢?

  据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活着》1993年版的责任周季胜介绍当初他一看完这部书稿就决定立即采用。但是众所周知90年代初期各大出版社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期市场意识还相当薄弱。因此该书出版后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介绍使许多读者没有直接的机会得以了解。而且当时国内的纯文学市场正处于低迷状态普通读者关注的仍是港台武侠与言情。所以《活着》虽然当时一出版就引起圈内人士的关注并得到相当高的评价可是《活着》诞生5年了对普通读者而言仍然是个陌生者。但是《活着》1998年5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已得到约20万读者的“接受”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据《活着》1998年版的责任杨雯透露出版社几乎是以每个月加印一万册的速度来满足此书的市场需求。当记者问到《活着》一书重版后的宣传有否采用现今流行的炒作方式时杨雯边摇头边介绍道现在的读者意识敏锐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对图书的炒作方式往往比较反感。《活着》之所以有如此好的销售量原因有三点: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活着》这本书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图书也是商品其“质量”优劣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现今读者的整体阅读水平比90年代初期有很大的提高近几年多部纯文学作品的热销也足以证明这点;最后该书在封面设计、版式装帧以及宣传介绍等方面把握准市场因素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它。

  另外《活着》的创作者、著名作家余华也就此书的两种市场命运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内文坛并不缺乏好的作品缺少的是把这些好作品介绍给普通读者的途径。《活着》现在已“幸遇”20万读者这是得力于90年代中期以来图书市场二渠道即除新华书店以外的经销渠道的逐渐拓宽。二渠道的经销使很多民营书店、个体书摊等零售市场能够及时、迅速地满足市场的需要让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书。此外余华也说到图书的宣传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同时还认为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确实对该书重版时最初的销售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广告宣传、媒体推动的作用只是一时的一部书命运的掌握者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读者读者会作出自己明智的选择。据业界人士分析《活着》遭遇的两种市场命运再次说明在图书运作中一部书的本身价值是最重要的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费时费力的图书炒作是毫无意义的。同时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如何作好图书的宣传工作如何开拓更宽更广的途径让普通读者接触到新的作品、好的作品这些问题也是值得关注和努力解决的。

  《兄弟》

  《兄弟》一开始并不在余华的写作计划内。“5年前我开始写作一部望不到尽头的小说。2003年8月我去了美国在那里东奔西跑了7个月。回来后发现自己失去了漫长叙述的欲望于是中断了那部大长篇的写作打算写一部稍短些的作品以帮助自己逐渐恢复叙事能力。《兄弟》就是这样开了篇。” 余华把《兄弟》称为“两个时代相遇以后诞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当代的故事那是一个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日的欧洲。”余华认为一个西方人要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而一个中国人只要40年就经历了400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40年当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余华写的兄弟俩就是连接这样两个时代的纽带他们异父异母来自两个家庭重新组合成的新家庭。“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最终恩怨交集自食其果。”余华对于这两个时代的第一次正面描摹是他本人引以为傲的。

  余华作品“兄弟”

  余华认为《兄弟》是他写作至今最为厚重、自己也最满意的一部作品。“起先我的构思是一部10万字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篇幅最终突破了40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的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头无路从一条羊肠小径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作家和时代的相遇作家和作品的相遇是机遇也是时机。”

  在这部小说当中余华不自觉地增强了叙述的强度“增加了叙述强度也就增强了阅读强度这会加强小说的可读性像19世纪的文学作品那样像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一样令读者激动。我一直很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他们的

  作品就很令人激动叙述非常朴实就算运用了写作技巧那种技巧也是炉火纯青。”“对一个作家来说文学技巧用得越多说明他本身的作品越没有力量。”《兄弟》的写作让余华往前跨出了一大步“靠技巧来写作好像一直在念研究生永远也成不了大师。我现在能抛开技巧写作感觉自己研究生毕业了非常欣喜。”

  并非“十年磨一剑”

  有人称《兄弟》是余华“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余华对此矢口否认:“我是4月份开始写作这部作品的。虽然写作过程中经历了为数不少的失眠的夜晚但完全谈不上是‘十年磨一剑’。此前我一直在进行随笔写作。”

  相比于十年前《许三观卖x记》出版时的冷清《兄弟》尚未出版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余华觉得“十年磨一剑”这种说法会给读者一种心理暗示从而对作品产生过高的心理期待。虽然余华对这部作品有着非比寻常的信心但仍然希望读者能够以平实客观的心态来阅读它、进入它。“本来这部作品就比较厚重而且我的风格也有所转变我会担心某些老读者无法适应这种转变。‘十年磨一剑’的说法等于把我推到了悬崖边上。”

  初写美妙爱情

  余华很少写爱情但是在《兄弟》中他写下了自认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都必定与他的时代紧密相连。”余华说“‘文革’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似乎一直是夫妇父母子女之间的互相背叛和出卖。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家庭是空前团结的。就像我的小说里写的一样有一男一女他们互相需要相依为命缺了对方就地活不下去。这样的爱情非常实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永远。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年代谁缺了谁都没啥大不了是不可能产生美妙永久的爱情的。

  个人语录

  1、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我觉得作家和批评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批评家就是在面对经典作家时仍然想方设法找到他们作品中的破绽。作家不一样作家总是更热情地去发现同行的优秀品质尤其是自身欠缺的品质。所以同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在作家那里会获得毫无保留的尊敬可能只是几个精彩的篇段感动了他也已经足够了。在批评家那里即使是最慷慨的赞扬都是有保留的批评家总是更多地去关注那些不足之处事实是任何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批评家总是理直气壮。

  3、“我在虚构现实的同时也被现实虚构。”

  4、一个人对世界基本的图像就是在童年时建立起来的以后长大成人和历经生活后逐渐老去所能做的只是对这基本图像做一些局部修改而它的根本是无法改动的。当然有些人修改的多一些另一些人会修改的少一些。

  5、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那是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6、起初我的构思是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篇幅超过了四十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所以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7、“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x床上一颗打在蒋x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x家的羊棚里。”

  8、迎面而上的写作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9、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10、痛苦是很难表达的关键是你如何表达对痛苦的承受。”

  经典语录

  01、《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02、哀悼日之后恐惧和悲伤将会成为记忆。

  03、爱不是我多有钱有多么大的智慧和成就而是我把一切给你。关键时刻替你挡风遮雨。

  04、爱和被爱似乎都没有发生。自行车骑得太快了蓦然发觉该停下来的时候才发现停在没有方向的十字路口。

  05、北京对我来说是一座属于别人的城市。因为在这里没有我的童年没有我对过去的回忆没有错综复杂的亲友关系没有我最为熟悉的乡音。当我在这座城市里一开口说话就有人会对我说:“听口音你不是北京人。”

  06、但是那些自发的恐惧不一样这样的恐惧他总是能够自己克服每一次的克服都会使内心得到成长。他对世界的了解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了解就是在不断地恐惧和不断地克服中完成一直到他长大成人甚至到他白发苍苍都会有这样的恐惧陪伴他。就像我对树梢在月光里闪烁时的恐惧这种恐惧在我童年里就已经开始了。当我走在夜晚里当我抬头看到树梢在月光里发出寒冷的光芒时我就会不寒而栗就会微微发抖。直到现在我仍然为自己保存着这样的恐惧。

  07、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08、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09、到了傍晚我们两个人就坐在门槛上看着太阳落下去田野上红红一片闪着听着村里人吆喝的声音家里养着的两只母鸡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苦根和我亲热两个人坐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

  10、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唤醒自己过去阅读里的所有相似的感受然后又让自己与此相似的人生粉墨登场如此周而复始的联想和联想之后的激动就会让儿歌般的单纯阅读变成了交响乐般的丰富阅读。

  人物荣誉

  2010年12月29日由腾讯网携美涛品牌合作举行的腾讯网2010星光大典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年度最具影响力微博”颁发给了余华老师。作为目前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华在腾讯微博的150条发言平均转发量都在千次以上话题触角从文学、哲学深入至政治、社会等领域信息含量丰富极富启发性与感染力互动性强充分体现微博的社会话题属性。

  著名作家余华暌违七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吊足读者胃口但是在上市首日就引起争议。不少读者在网络上吐槽“起初几页翻下来差点真以为是中国版《百年孤独》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新闻杂烩。这恐怕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

  更有“毒舌”称此为小说中的《富春山居图》。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不解“写得很好啊文字流畅又有共鸣难道大家不满写得太现实太血淋淋?”

  记者拿到《第七天》的首印版该书的编排极为简洁没有前言也没有后序。确如余华之前在微博中透露过的:“这部小说借助《旧约·创世记》开篇的方式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

  大概是由于余华的市场号召力很多读者在第一时间就抢着读完了这部小说但很多以“失望”收场“一口气读完好生失望。知道的说是余华新作不知道的只怕要疑心是过期报刊文摘出书了。”

  读者刘放吐槽道:“余华曾经写出过《十八岁出门远行》、《许三观卖x记》等经典这次好歹还是指望能读到点新东西的哪怕是一点点深层次的感受也好啊没想到会糟糕到这种程度。一句话这恐怕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的小说。”

  著名作家陈村直言“余华不怕你们黑他《兄弟》就是负面评论推动大卖。”不少网友在看到此类评价后都跟帖表示好奇“有这么差?倒是想看看了。”

  2018年1月22日余华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

  2018年3月22日第十届作家榜主榜发布余华以360万元年度版税收入位列第35。

上一篇:高尔基的资料 高尔基代表作 高尔基全名原名

下一篇: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的作品 叶圣陶先生的个人资料